新窑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 在林场下干活赚钱,村民月收入可达5000!
盛夏时节,位于新窑镇的戈厂蘑菇生态园,山峦翠绿、林木清香,林下生长着密密麻麻的“宝贝”。据了解,这些“宝贝”由六枝特区林下珍稀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种植。
走进该公司的立体栽培大棚内,整齐排列的菌床上铺满了即将“破壳”的竹荪蛋。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竹荪都躺在床上“生蛋”。这是该公司采取以空间换取发展面积,提升林下空间利用率,率先让部分菌菇住进了“高楼”,真正实现林下产业一地生多金。
竹荪蛋
除了种植竹荪,该公司还种植茶树菇、黄金菇(榆黄菇)、木耳和平菇,这些,也都是立体栽培。这样的立体栽培,有效利用了树林的整体空间,便于控温控湿,提高了红托竹荪的产量和质量。
去年年初,该公司在得知部分村民为规范处理牛粪而感到头疼时,当即表示,可以收购村民的牛粪种植菌菇,承诺有多少收多少,这一举措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的同时,让公司走上了生态绿色循环发展道路。为此,该公司还利用基地周边的秸秆、玉米芯、稻草、中药渣、刺梨渣做腐植的菌类,大大提高了菌菇的产量和品质。经专业机构检测,生态种植的菌类品质远超预期。
工人们正搅拌原材料
农业废弃物经生物发酵灭菌后变废为宝,成为菌菇栽培养主原料。菌菇采收结束后,菌棒用于种植蔬菜、玉米等农作物,实现循环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该公司还充分利用林下闲置空间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林下鸡”养殖,实现种养轮换,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为林地增施天然肥,提升了食用菌品质,还缓解了森林防火压力,实现多方受益。目前,已购进鸡苗2600羽。
养殖“林下鸡”
走进该公司的赤松茸种植基地,经过生物发酵处理后的牛粪上面,白色菌丝盘根错节,似蓄势待发,丰收在望。在菌棒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搅拌原材料、套袋制作菌棒、高温消毒杀菌、菌种接种、搬运菌棒……
该公司落地戈厂林场以来,平均每年吸纳用工3000余人次。村民李焕芬从浙江温州返乡后,选择到该公司工作。工作两年多的她,积累了丰富的菌菇种植、管护和采收经验,现在能够独立负责50多亩的多品种菌菇种植基地,每月收入达5000元。有不少像李焕芬一样的村民在这里工作,都挺有成就感。
工作人员正套袋制作菌棒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该公司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障林下菌产业的质量与安全,推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的同步发展。
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深挖森林资源的“氧吧”功能,谋划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露营和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特色项目,写好“森林+”文章,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