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历史沿革
毕节秦为蜀郡属地,汉为益州之牂牁、犍为两郡所辖,晋属益州、朱提郡,唐代置牂牁、乌撒部,宋代置罗氏鬼国辖乌撒部、毗那部,元代分属“亦溪不薛”(蒙古语,意为水西之地)宣慰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永宁宣抚司和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清康熙五年(1666)置大定(今大方)府、黔西府、平远(今织金)府、威宁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改黔西、平远二府为州隶属大定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大定府为州隶属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升大定州为府,领黔西、平远、威宁三州和毕节县、水城厅。民国废府置县,解放前夕为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水城、威宁、赫章9县。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进入毕节,在区内建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水城、威宁、赫章9个县。
1955年,威宁改置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8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1970年,水城县划归六盘水市。是年毕节专区改为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7个县1个自治县。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后,全地区撤销原县与乡之间的89个区镇建置,改原736个乡镇为245个乡镇。1994年,毕节县撤县设市(县级)。2007年,组建原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为原地委、行署正县级派出机构,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于2014年6月更名为百里杜鹃管理区,为市委、市政府正县级派出机构。2011年12月27日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同时撤销县级毕节市成立七星关区。2015年,成立金海湖新区,为毕节市委、市政府派出正县级机构,委托管理七星关区梨树镇、岔河镇、小坝镇和大方县双山镇、响水乡、文阁乡、竹园乡,2019年从小坝镇析置出青龙街道、双山镇析置出归化街道,2020年从梨树镇析置出甘河街道。
2021年5月,撤销黔西县,设立县级黔西市,市人民政府驻莲城街道迎宾路168号。黔西市由贵州省直辖,毕节市代管。
2022年3月,撤销金海湖新区,原委托管理的大方县双山镇、响水乡、文阁乡、竹园乡、归化街道由大方县委托七星关区管理。全市辖七星关区(市辖区)、大方县、黔西市(市代管)、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和百里杜鹃管理区(正县级)等8个县级行政区划和1个管理区。共辖135个镇、91个乡(72个民族乡、19个非民族乡)、53个街道,计279个乡级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