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至汉初,贵阳地区属夜郎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夜郎),设牂牁郡。贵阳地区大致属且兰县,因且兰部落在"平南夷”时已被灭亡,称为“故且兰”,是牂牁郡的治所。
三国时,蜀汉将汉代所设牂牁郡一分为三(牂牁、建宁、兴古),贵阳仍属且兰县。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宁州刺史王逊又将三国时的牂牁郡一分为三(牂牁、平蛮、夜郎),且兰县北分为万寿、晋乐二县。南朝齐时,将西晋牂牁郡分为南牂牁郡和东牂牁郡,贵阳属于南牂牁郡的万寿、晋乐等县。
唐代,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设黔州都督府统摄,在乌江以北设立如同内地的经制州,在乌江以南广大地区设五十羁縻州,在西部则存在若干相对独立的“藩国”。史家认为,贵州在唐代称矩州,由当地首领谢法成统领。
北宋时,宋景阳占据黔中,开“水东宋氏”基业,罗施鬼国势力达于黔中。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普贵入京朝贡,宋太祖定其名为贵州,其地在今贵阳。 [110]
(8张)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贵州为“顺元”,表示归顺元朝。“顺元城”是贵阳建城之始。元朝在此设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辖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八番九安抚司及管番民总府。顺元路军民安抚司领二十二蛮夷长官司,贵阳为贵州等处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水西宣慰霭翠、水东宣慰宋蒙古歹(宋钦)归附明朝,明朝将二土司合为贵州宣慰司,设司署于顺元城,改称“贵州宣慰司城”。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置贵州卫指挥使司。洪武十五年(1383),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下领贵州等十八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置贵州前卫。永乐十—年(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于宣慰司城,改称“省城”。隆庆二年(1568年),移程番府入省城,次年改为贵阳府。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崇祯四年(1631年),将宋氏在贵阳附近之地改为贵阳府亲辖地,皆隶于贵阳军民府。又以水西安氏“水外六目地”改设镇西卫和敷勇卫,安氏土司退出贵阳。
清代设巡抚衙门于贵阳。并将卫所并入州县。康熙十年(1671年),改龙里卫为龙里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以贵州卫、贵州前卫地设贵筑县,裁敷勇卫置修文县,将新添卫并入贵定县,以威清、镇西二卫地置清镇县。其中清镇县划入属安顺府,其余各县属贵阳府。康熙四年(1695年),将新贵县并入贵筑县,以原新贵县地编为东、西、南、北上下八里,贵州、贵前二卫地编为捕属、红边等九里,府亲辖地编为蔡关、麦西、水边、巴香四里及中曹、白纳、青岩、养龙等六司。雍正五年(1727年),平定长寨苗民,以贵阳府同知分驻其地,置长寨厅,又将南笼厅永丰州罗斛地方划归定番州。乾隆二年(1737年),添设扎佐巡检司,隶属贵阳府。光绪七年(1881年),移贵阳府同知驻罗斛,改为罗斛厅。 [110]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3日发生贵阳起义,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在中国居第七位。
(18张)
民国三年(1914年),废贵阳府,以贵阳府亲辖地和贵筑县为贵阳县。
民国四年(1915年),设黔中道,贵阳为道治。
民国九年(1920年),废黔中道,贵阳县直隶于贵州省长公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全省为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后,贵阳县直隶于省政府。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直至解放时未变动。 [109-110]
1949年11月15日,贵阳市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
2006年7月6日,国务院同意贵阳市人民政府驻地由南明区市府路迁至观山湖区林城东路。

相关动态

2023年8月11日

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民族文化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农村“治风”工作开展以来,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不断探索宣传新形式,充分利用新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一特殊载体, […]

2023年8月2日

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之美尽在眼前

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南郊,是贵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个美丽的湿地公园占地广阔,总面积超过1000多 […]

2023年6月4日

发展苗绣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暨多彩贵州苗绣系列活动将在贵阳举行

12月28日,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多彩贵州苗绣系列活动将在贵阳举行。 本次大会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 […]